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科学发展,精神文明是必要条件

发布时间:2010-09-14  来源:新华网-南方日报  字体大小[ ]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经济特区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对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经济特区而言有着格外的深意。经济特区的经济成就亦即物质文明建设举世公认,而其精神文明层面将有怎样的建树,同样是其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实际上同时揭示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科学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意义。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其与物质文明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思想保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来到新的发展节点上,国内外形势有了新变化,国家发展有了新要求,人民有了新期待,迫切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物质文明表现为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而精神文明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合二者为一,不仅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精神文明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特色”在哪里?在于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因此,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文明都搞好了,都高度发达起来了,就是我们致力于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总书记强调“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因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直以来都为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所谓“硬”,就是真正投入地抓,抓经济发展、抓改革开放不动摇,还要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30多年来,这一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大政方针,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生活方式的变化等都愈加深刻,各种思想文化的频繁交流和相互激荡,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个发展机遇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时刻,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努力消除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相容的社会现象,变得更为艰巨。这意味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这些年来,广东不断增强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取得了斐然成绩。不久前,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这一新的战略目标,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这是广东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思想成果和政策成果,标志着广东文化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征程。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强大动力,必须不断深化内容,创新手段,拓展领域,不断开创新的局面。我们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是说,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全球公众传媒摘编:秀娟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