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纪实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8年)》

探访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

发布时间:2024-06-2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

  深海盛开“海葵花”

  探访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珍 通讯员 牟银滔

 

“海葵一号”浮装作业现场。

 

工作人员对“海葵一号”内部进行安全检查。

 

水下机器人即将入水开展作业。

 

作业人员进行“海葵一号”锚缆回接挂扣。

 

  扎根深海的“海葵一号”与“海基二号”导管架平台遥遥相望,投产后将共同服役于流花油田。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 供图

  南海深处,在距离深圳东南约240公里的流花油田海域,“海葵一号”如同一朵盛开的葵花绽放于深海之上,与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遥遥相望。

  “海葵一号”,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是集原油生产、储存、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海洋装备,由近60万个零部件组成,总重近3.7万吨,相当于3万辆小汽车,最大直径约90米,高度接近30层楼,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

  从一纸方案到建造完成,再到海上安家,这一国之重器有何与众不同、经历了哪些“千锤百炼”?又将如何服务于深水油气开发?我们一起走近“海葵一号”。

  锻造重器——

  创下建造周期最短的世界纪录

  随着世界海洋油气开发向深远海发展,铺设长距离油气管道的成本越来越高、风险也越来越大。解决这一难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海上建设FPSO。

  FPSO是集油气生产、储存、外输于一体的“海上油气加工厂”。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FPSO制造与应用国之一,所拥有的FPSO数量与总吨位均居世界前列,自北向南分布于我国广袤海域中,支撑着我国海洋石油近80%的产能。

  以往,我国的FPSO主要是船型结构,为什么要把“海葵一号”设计成圆筒型呢?“相对传统的船型,圆筒型体型更小,空间更紧凑,储油效率明显提高,并具有抵御恶劣海况能力强、钢材用量少、经济适用性高等显著优势。国际上此前共有6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是首艘应用于亚洲海域的圆筒型FPSO。”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开发项目副总经理王火平介绍说,“而且圆筒型FPSO不需要复杂的单点系泊系统,相比船型FPSO可回接的管缆数量更多,更小吨位即可实现安全作业要求,是将来深水油气开发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

  历经近十年的研究和设计,2022年3月,“海葵一号”在青岛开工。顾名思义,圆筒型FPSO拥有大直径的圆柱形筒身,船体内可储存原油,船体甲板上方搭载生活楼、处理设施、发电设施、外输系统等。其生产工艺和整体构造非常复杂,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海洋工程综合实力。它究竟是怎么一步步建造起来的呢?

  “海葵一号”设计经理冯丽梅告诉记者,第一步是将近60万个零部件,组装成123个船体分段和8个上部模块;第二步是将所有分段进行合拢,完成船体建造;第三步是将上部模块和船体进行总装集成,实现整体功能融为一体;第四步是对60个大系统、310个子系统进行联合调试,使“海葵一号”具备完工交付条件。

  “海葵一号”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环保等方面应用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其自主化、国产化水平都实现了重要突破。“我们自主研制海陆一体化智能中控系统,在台风来临时可切换到智能模式,实现无人化生产,为海上油田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一种全新模式。同时,国内首次在海洋平台采用新型天然气脱硫装置和双燃料发电机,可以充分利用油田伴生气,有效提升了项目的绿色节能水平。大容量液压潜没泵等一系列关键装备也都实现了国产化。”冯丽梅说。

  2024年4月26日,“海葵一号”在青岛建造完工。几天后,开始离港、起运,一路向南,踏上1300多海里的征途。这是众人翘首以盼的时刻,不少为之付出心血的人早早来到码头,目送其远去。

  “海葵一号”历时两年的建造周期,较国际同类型装备缩短了近一半,创造了建造周期最短的世界纪录。

  水下“接龙”——

  精准回接让“海葵一号”在深海站稳脚跟

  6月1日,王火平登上“海葵一号”已经10天了,一直饱受南海内波流、大风、暴雨等复杂海况的困扰。作为海上安装作业的负责人,他正与现场170多名工程师和工人致力于锚缆的回接作业。

  据了解,未加固定的浮式生产装备像是“无根浮萍”,受洋流影响四处运动无法正常工作。“‘海葵一号’要在海上开采油气,首先要在深海站稳脚跟,锚缆回接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王火平介绍。

  简单来说,锚缆回接就是将之前预铺设在海底的锚腿与“海葵一号”上布设的牵引链连接起来,从而将“海葵一号”牢牢固定在设计位置。然而,看起来简单的系泊安装背后,却涉及复杂设计计算、装备技术能力、恶劣海况施工等多重技术挑战,是世界级海洋工程难题之一。

  “这是国内首次对圆筒型海洋装备进行海上安装,由于圆筒型结构重心高、稳定性差,很容易发生旋转,我们采用多点系泊形式,使用12根分别长达2570米的高强度系泊缆,从东北、东南、西北三个方向提供稳定的系泊力,将‘海葵一号’牢牢固定在海底。”王火平说,“海葵一号”采用国内入泥最深、系泊载荷最大的吸力锚,每根锚缆能承受高达2300吨的拉力,相当于1500多辆小轿车的重量,即便遭遇百年一遇的恶劣海况也可以稳稳扎根海床上。

  彼时,“海葵一号”正被三艘拖轮从三个方向拖拽着,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进行精准定位。主作业船“海洋石油291”位于两艘拖轮之间,甲板上,施工团队忙而有序地在轰鸣的机器中穿梭,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这场“抢时赛”上。

  “工程所在海域水深达324米,风向多变、海况复杂,对施工技术要求极高。”守在船上的资深工程师王德洋对记者说,“作业过程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水下‘接龙’,回接前首先要将‘拴马桩’一样的吸力锚,穿过324米的海水打入海床以下21米,确保牢固扎根。回接时需要操作水下机器人,在阳光都照不到的海底进行精准作业,作业过程受强对流天气和南海内波流等叠加影响,对安装技术提出了极大挑战。”

  与甲板的喧嚣不同,水下机器人控制室内静得能听到呼吸声。监控屏幕上展示着300多米深的海底情况,“水下机器人监督”崔相鲁带领团队操纵着机器人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穿针引线”。在水下机器人的“协助”下,施工团队将提前铺设在海底的锚链逐根捞起,并与“海葵一号”上预留的牵引链进行“接龙”。

  6月2日上午,首根锚缆回接成功!这给现场工程师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证实锚缆的回接方案非常有效。”王火平说,但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

  6月10日中午,随着最后一根系泊锚缆牢牢地锁紧固定,“海葵一号”锚缆回接作业顺利完成,12根锚缆像12条巨龙般将这一巨型“海上油气加工厂”牢牢固定在深海,作业效率和回接精度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柔克刚”——

  为深水装备穿上“中国装”

  圆筒型FPSO吃水小,尺度和受载面积大,环境载荷是同等吨位船型FPSO的2倍以上,系泊缆张力较大。若采用常规FPSO的“锚链-钢缆”系泊方式,“海葵一号”需要21根系泊缆。但实际上,“海葵一号”仅使用了12根锚缆。其背后奥秘是,创新采用了更“软”的系泊材质。

  据介绍,“海葵一号”的锚腿由多段锚链、聚酯缆连接而成。其中,聚酯缆以高强聚酯涤纶绳为内芯,外部编织耐磨涤纶外套,10万多根纤维组成一根整绳,直径仅274毫米。相比传统钢缆,聚酯缆重量轻、成本低,且耐腐蚀、强度高,在受力时可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有利于缓解和吸收波浪耦合作用,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全部12条锚链和4条聚酯缆均为国产锚链和国产聚酯缆的首次规模化应用,有效推动了我国深海锚泊系统设计、制造和安装技术取得全方位突破。”王火平介绍。

  不仅如此,“海葵一号”按100年一遇超强台风工况设计,高度集成了超700台关键设备,这些设备中约九成都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其中,我国自研的中控系统、海洋一体化监测系统等技术和设备,均为在圆筒型FPSO上的首次应用,实现了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应用的重要突破。

  2.5公里外,早已在此矗立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全程见证着这位新伙伴“上岗”。据介绍,“海基二号”的总高度达428米,总重量超5万吨,刷新海上原油生产平台高度和重量两项亚洲纪录,共设生产井24口,搭载了原油工艺和外输系统、生产水处理系统及电力供应系统等300余套设备,可实现远程水下井口控制、智能油气开采、台风生产模式等功能。

  后续,“海葵一号”将与“海基二号”平台陆续开展联合调试等工作,投产后一起服役于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流花油田的二次开发项目,创新形成“深水导管架平台+圆筒型FPSO”开发模式。与以往深水油气田采用的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模式相比,其采收率大幅提高,可将油田生产寿命延长近30年,同时却能大幅降低开发成本,为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海葵一号’、‘海基二号’两座设施均创亚洲纪录,攻克了圆筒型浮式生产装备一体化系统、超大型海洋平台轻量化设计等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两项世界首创、十余项国内首创技术,工程建设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王火平说。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总经理江俊达表示,流花油田位于南海深水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受台风影响关停时间超过7天,造成原油产量损失超过8万吨。依托“海葵一号”、“海基二号”,中国海油首次在深水油田新项目中采用台风无人生产工艺,可在陆地远程操控生产,具备极端工况下的安全关停、海管置换、恢复生产等功能,极大地保障台风期间油田安全平稳运行。

  据悉,我国300米以上的深水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海洋油气开发的重要战场。近年来,中国海油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牵头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工程项目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全类型深水油气装备自主建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中国企业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